广安市
◇《朱子文集》卷67〈杂著·太极说〉:动静无端,阴阳无始,天道也。
那么,现代性的根本特质究竟是什么呢?回到现代性发生的历史境域,不难发现,现代社会各领域的组织、运行,不论是商业资本、工业生产,还是民主政治,无不是以个体主体(individual subject)为基本单位而展开的。因此,乡约通过纲常伦理与户等制、保甲制的结合,将每个人编织在一个伦理网罗中,而无法发展出独立的个体主体,这实际更加深了中央集权的控制性和纲常礼法的禁锢性。
有心人关怀风教为之立规定制以济王法之穷。但不论怎样,生活本身浩浩荡荡朝向现代发展的趋势,自然地,而且已然地,簇拥着儒学走向现代。例如李贽直言:夫私者,人之心也。[⑨](宋)程颢、程颐:《二程集》,北京:中华书局,1981年,第15页。[14](宋)蔡沈注:《书集传》,钱宗武、钱忠弼整理,南京:凤凰出版社,2010年,第143-144页。
南宋宰相李纲以此为据说:古语有之云:‘愿与诸君共定国是。[40](宋)李焘:《续资治通鉴长编》卷二百一十七,北京:中华书局,1995年,第5321页。朱熹曾说荀卿非孟子,必不肯用其语也,认为‘过化存神之语,此必古语4,这样,存神过化之语有可能是孟子之前就已经有的古语。
膏露降,白丹发,醴泉出,朱草生,众祥具,故万口云,帝制神化,景星光润20。清代万斯同也强调《易》本为民事而作,他说:《易》非道阴阳之书也。21黄怀信:《〈鹖冠子〉校注》,北京:中华书局,2014年,第156页。属辞比事,《春秋》教也。
8李定生、徐慧君:《〈文子〉校释》,上海:上海古籍出版社,2004年,第54页。结语 从早期来看,道家对神化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也起到了重要作用。
【摘 要】神与化的关联出现及其哲学化是在战国时期完成的。23王利器:《〈盐铁论〉校注》卷5,天津:天津古籍出版社,1983年,第253页。2虽然《左传·昭公七年》载有子产所说昔尧殛鲧于羽山,其神化为黄熊,《国语·郑语》载《训语》有之曰:‘夏之衰也,褒人之神化为二龙,《吴越春秋·阖闾元年》载莫耶曰:‘夫神物之化,须人而成,但这种神化与后来哲学意义上的神化论关系并不大。24东汉蔡邕形容胡广,说他布恺悌,宣柔嘉,通神化,道灵和,扬惠风以养贞,激清流以荡邪25,又说他赋政于外,神化玄通,普被汝南,越用熙雍26。
17张双棣:《〈淮南子〉校释》,北京:北京大学出版社,1997年,第980页。《文子·上仁》说人君之道,无为而有就也,有立而无好也。其他,明变道化等都在讲化。张载《正蒙》所说一故神、两故化(《参两篇》)、神,天德。
对先秦两汉时期,神化思想的形成与发展罕有专门深入讨论。《文子·精诚》说:夫抱真效诚者,感动天地,神逾方外,令行禁止,诚通其道而达其意,虽无一言,天下万民、禽兽、鬼神与之变化。
王先谦:《荀子集解》,北京:中华书局,1988年,第46页。30胡安国:《春秋传》卷30,王丽梅点校,长沙:岳麓书社,2011年,第389页。
《文子·精诚》说故大人与天地合德,与日月合明,与鬼神合灵,与四时合信,怀天心,抱地气,执冲含和,不下堂而行四海,变易习俗,民化迁善,若出诸己,能以神化者也8,这段话类似地也见于《淮南子·泰族训》故大人者,与天地合德,日月合明,鬼神合灵,与四时合信。4黎靖德编:《朱子语类》卷60,王星贤点校,北京:中华书局,1986年,第1441页。历史上,很多学者都注意到《文子》《淮南子》有大量语句几乎完全一致,两书到底谁抄谁,争论不休,李定生认为《文子》是西汉时已有的先秦古籍,它先于《淮南子》,《文子》虽经后人篡改润益,但不是伪书18。一、神与化的关联出现及其哲学转向 神化在同一个语境下关联出现是比较晚的,可能要到战国中后期。夫礼者,忠信之薄,而乱之首,位于序列前端的为根本,在后端的为末节。崔铣、万斯同认为《易》为民用、民事、人事之书,明确反对庄子、朱子之说。
《礼记·乐记》中说情深而文明,气盛而化神,这是讲音乐可以陶冶情操,变化人的气质,提升人的境界。玉者,阴之阴也,故胜水。
夫以建而制于人者,不能持国,故‘善建者不拔,言建之无形也,唯神化者,物莫能胜16,《淮南子·主术训》说故善建者不拔。7《易传·系辞》还说神无方而易无体神也者妙万物而为言者也阴阳不测之谓神。
20黄怀信:《〈鹖冠子〉校注》,北京:中华书局,2014年,第152页。《中庸》说诚者,天之道也。
(4)《易》,所以会天道、人道也。顺便一提的是,《韩诗外传》博则精实际上应该是抟则精。3参见翟奎凤:《存神过化与儒道存神工夫考论》,《中国哲学史》2015年第1期。《孟子》《荀子》同时出现所存者神,所过者化一语,朱熹认为这可能是孟子、荀子同时引用的一句古语,这里神与化开始对举出现。
礼经纪人伦,故长于行。无论是自然现象变化之神奇、神妙,还是政教德教感化之神速,抑或人的气质变化之神,这些都是以神来形容化,化是主词,其化之神奇、神妙、神速,如有神明、神灵使之然,使人觉得不可思议。
朱熹之后,很多儒者也都重复着类似论调,肯定《庄子》对六艺大义的论述。《郭店楚墓竹简·语丛一》说:《易》,所以会天道、人道也。
伊川云‘易者随时变易以从道也,知易之用矣,而未明其本也。故舜不降席而天下治,桀不下陛而天下乱,盖情甚乎叫呼也。
这一思想最为典型地体现在《易传》中,《系辞上》论乾坤之策、四营成易、十八变成卦、八卦小成之后引子曰:知变化之道者,其知神之所为乎,《系辞下》说神农氏没,黄帝、尧、舜氏作,通其变,使民不倦,神而化之,使民宜之,又说精义入神,以致用也。二、神化为自然德教的最高境界 在《易传》《管子》《荀子》等书中,神与化虽然有了密切的内在关联,但是没有直接把神化作为一个词来用。无诸己,求诸人,古今未之闻也。在这个意义上说,至神即是至诚,做到诚神自然能感化天下。
关于《易传》之神,参见翟奎凤《先秦神观念的革命———论〈易传〉之神》,《周易研究》2014年第6期。清明条达者,《易》之义也。
37《程氏遗书》卷3,上海:上海古籍出版社,2000年,第118页。唯圣人能正其音、调其声,故其德上反太清,下及泰宁,中及万灵。
《淮南子·泰族训》说温惠柔良者,《诗》之风也。(3)清明条达者,《易》之义也。
声明: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,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,均为采集网络资源。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,可联系本站删除。